或有一岁盛寒,近类中州,而土俗素无蚕绩,冬不衣绵,居室疏漏,户扃不固,忽遭岁寒,则次年温疫必兴。至于此病,虽具阳明里症,尚未大实之甚,而即以此方改分两治之,不失本经里症治法,分两虽殊,时势亦异,学者苟能细心体会,变化自有定据也。
问曰:咳嗽、喘促,自汗,心烦不安,大便欲出,小便不禁,畏寒者,何故?有子嗽者,肺气为胎火所逼也,法宜清胎热。
此安道之论,诚绝类离伦之见。夫干姜辛温,辛与甘合则从阳化,干姜炮黑,其味即苦,苦与甘合则从阴化。
夫目窠乃五脏精华所聚之地,今病人常见五彩光华,则五气之外越可知,而兼气喘,明系阴邪上干清道,元阳将欲从目而脱,诚危候也。然世转风移,近代正伤寒稀少。
业斯道者,何不于此经三致意也!至于慢脾风者,因小儿素病,调养失宜,饮食不健,自汗、盗汗不觉,呕、吐、泻、利不觉,积之久久,元气日薄,酿成虚极之候,元气虚极,则神无主,不能支持上下四旁,故有战动、发热、汗出不止,似惊之状,其实非惊风也。盖冬三月阳气闭藏于内,寒邪本不能伤。
前进补中益气、归脾、六君等汤,以行升降之令,继服胃关煎、四神丸、五味子散,温固三阴,病势退而复进,脉体和而又否,病势苦深,殊难奏捷。阴阳相交,邪自立解,若执发汗以论此方,浅识此方也。